Wall St. Policy Poses a Challenge for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即便金融危機過了七年,華爾街挑起黨派積怨的能力仍不容置疑。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們群起要求廢除 Dodd Frank 金融改革法案,該法案是由民主黨控制的國會於2008年通過,開啟抵押借貸揮霍期,無疑導致任意交易和借貸。相反地,希拉蕊柯林頓的競爭對手希望恢復會讓最大的銀行破產的大蕭條時期法案,並列為重點關注政策。
希拉蕊也和其他民主黨員一樣,要求對華爾街有更多的監管,也承認這個議題已經有許多激進人士高度關注並展開示威,且更與收入和財富不均議題連結。但是因過去她從華爾街獲得強力的金融支持,且已和其他政策提案連結在一起,包含資本取得方式的改變或是投資利得課稅等。因此,希拉蕊的政策,與她的民主黨同僚相比,走中庸路線,但是他們的主張是較有可能成為立法,若希拉蕊當選總統。
Hamilton Place Strategies 的合夥人Matt McDonald 表示,希拉蕊談論的內容完全不同於其他人,看候選人以不同方式談論政策相當有趣。Hamilton Place Strategies 在過去兩屆總統大選協助共和黨候選人的金融議題。
觀點差異從總統初選時即浮現,也就是說,金融產業的未來取決於哪個黨入主白宮,不論是投資者或消費者,將會面臨截然不同的發展。最籠統的提案來自民主黨黨內初選,希拉蕊的兩位挑戰者。第一位是前馬里蘭州的Martin O' Malley,他以「華爾街霸凌」演說宣布角逐總統提名,並以「致華爾街的超級銀行」公開信,直指那些銀行「大到不能倒」、「大到無法管理」、「大到不能關」!
O’Malley 的主要政策訴求是恢復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又稱1933年銀行法,是小羅斯福總統新政的一部分,將一般商業銀行和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分開。若重啟此法案,美國大通銀行、花旗集團和美國銀行,及其他銀行將一分為二。
第二位角逐者,Bernie Sanders,佛蒙特州的無黨派參議員,自詡為民主社會主義者,也提出了類似的主張並列為競選政見第一順位,希望恢復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
這兩位競逐者都利用且激化了麻州參議員Elizabeth Warren對超級銀行的批判,Elizabeth Warren指出這些銀行獲得更多美國資產,比金融危機發生前還要多更多。
在左翼高度關注金融議題的同時,民粹主義者的訴求也被凸顯,前德州州長Rick Perry,也附和恢復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在他為候選人資格爭取更多關注時。
上個月,希拉蕊第一次正式於演說提到經濟政策,一名觀眾激烈質問她是否支持恢復1933銀行法。希拉蕊當下並沒有回答,但之後表示該產業的問題不能只用一個新版的1933銀行法解決。
對希拉蕊來說,這個議題相當微妙,其一,1999年柯林頓任內終結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有些人譴責此舉鼓勵金融業整併,且最終導致2008年需要政府出手紓困。其二,希拉蕊意識到金融業的力量和影響力已是一個重大議題。在她的第一場經濟政策演說時提到,「大到不能倒」仍舊是一個太大的問題。
不過,更重要的是她聘請了 Gary Gensler,作為她的競選財政顧問。Gensler以打擊華爾街聞名,特別是與參議員 Warren 同一陣線,當他擔任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主委時。上個月,他在一封為希拉蕊募款信上,強調希拉蕊在「華爾街深度改革」以及起訴金融業不法行為的決心,但是,並未說明要如何做到。歐巴馬政府已開始起訴不法行為,像是通過強制銀行減少交易和持有風險資產的法規。希拉蕊的政見承認這項轉變已經有效果且不會導致金融業大改組。
希拉蕊最具體的政見,是提高投資者過去六年內持有資產的資本利得稅率。例如,一富裕的投機者賣掉他持有兩年的股票,他就必須為任一所得繳39.6%稅率的稅,這也是課徵一般收入的最高稅率。現行法規對持有超過一年的最高資本利得的稅率是20%,是一般收入稅率的一半。
因在擔任紐約參議員時與華爾街培養了密切關係,希拉蕊進一步說明這個政策,是她為了終結大投資者強加在美國企業的短期獲利的壓力,同理,希拉蕊股吹制定法規,鼓勵公司將營利與員工和投資者分享。
稅制政策中心的共同總監William Gale說,希拉蕊提出的稅改政見,將縮小減稅政策,並增加富人繳的稅收。不過,這個政策本身並不會讓華爾街有多大的改變。許多具影響力的投資者持有的是退休金和捐贈,這些並不用付資本利得稅。對那些繳稅的人來說,Gale指出,那些巨大且特別重要的私募股權基金很少投入短期交易,通常他們都會長期持有投資超過5年,因此不會受到改革的影響。
希拉蕊和其民主黨競逐者也探討,如何確認靠著複雜電腦程式進行極度短期投資者或高頻率交易者的政策。不像 Sanders和 O’Malley,希拉蕊還沒提出金融交易稅---在歐洲廣泛使用,包含倫敦,這可能限制快速交易。不過,她對此採取開放態度,可以從她在七月末於紐約的演說中得知,她將會有更多的政見來「遏止華爾街過度的風險」!
希拉蕊以短期獲利者為打擊對象,不太可能分化來自金融界的多數贊助者。她的政見來自金融界強調改革的大老們提議,包含Warren E. Buffett、黑石的CEO Laurence D. Fink,他們長期抱怨固定的季度財務結果是以長期投資和經濟成長為代價。有鑑於希拉蕊目前的政見,即便是支持共和黨的華爾街執行長們也很難將她當成敵人。她也盡量避免使用對立的言論,像是肥貓銀行家,這句話讓歐巴馬在金融界樹敵。
某位與共和黨有政治連結的華爾街執行長匿名表示,「整體而言,資深銀行人員認為她不會對我們太過嚴厲。」但是,產業分析師們對希拉蕊保持警戒,以防她有任何變調,有鑑於過去六年間金融界對共和黨候選人多變的支持風向。目前為止,希拉蕊從大銀行收到的獻金也只比共和黨的Jeb Bush少一點,她較依賴主動積極的政治行動委員會。
Bush,在金融風暴之前是雷曼兄弟和巴克萊的顧問,現在似乎是華爾街共和黨中最受喜愛的候選人,他極力避免提到金融界,雖然他也批評Dodd Frank 法案讓大銀行變得更大,但是共和黨員 Marco Rubio 和 Scott Walker 更誇張,他們要求將完全廢除Dodd Frank 法案。
不過,沒有一位共和黨候選人透露出想與華爾街為伍,就像Rubio和Walker 解釋Dodd Frank 法案已經對小銀行造成傷害,所以他們反對這個法案,這個論點也對大銀行有效,因為此法施行後果多由他們承擔了。
雖然許多勞工階級的共和黨員們普遍不信任華爾街,共和黨顧問McDonald認為支持商業的氛圍對多數共和黨投票者來說,將會在初選時侷限他們對大銀行的攻擊。但是,這一套說法對民主黨就無效了,這對希拉蕊是個挑戰,「在面對這些議題時,如何面對想聽到某種憤怒的人們,將會是她的挑戰和侷限」
(參考資料和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即便金融危機過了七年,華爾街挑起黨派積怨的能力仍不容置疑。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們群起要求廢除 Dodd Frank 金融改革法案,該法案是由民主黨控制的國會於2008年通過,開啟抵押借貸揮霍期,無疑導致任意交易和借貸。相反地,希拉蕊柯林頓的競爭對手希望恢復會讓最大的銀行破產的大蕭條時期法案,並列為重點關注政策。
希拉蕊也和其他民主黨員一樣,要求對華爾街有更多的監管,也承認這個議題已經有許多激進人士高度關注並展開示威,且更與收入和財富不均議題連結。但是因過去她從華爾街獲得強力的金融支持,且已和其他政策提案連結在一起,包含資本取得方式的改變或是投資利得課稅等。因此,希拉蕊的政策,與她的民主黨同僚相比,走中庸路線,但是他們的主張是較有可能成為立法,若希拉蕊當選總統。
Hamilton Place Strategies 的合夥人Matt McDonald 表示,希拉蕊談論的內容完全不同於其他人,看候選人以不同方式談論政策相當有趣。Hamilton Place Strategies 在過去兩屆總統大選協助共和黨候選人的金融議題。
觀點差異從總統初選時即浮現,也就是說,金融產業的未來取決於哪個黨入主白宮,不論是投資者或消費者,將會面臨截然不同的發展。最籠統的提案來自民主黨黨內初選,希拉蕊的兩位挑戰者。第一位是前馬里蘭州的Martin O' Malley,他以「華爾街霸凌」演說宣布角逐總統提名,並以「致華爾街的超級銀行」公開信,直指那些銀行「大到不能倒」、「大到無法管理」、「大到不能關」!
O’Malley 的主要政策訴求是恢復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又稱1933年銀行法,是小羅斯福總統新政的一部分,將一般商業銀行和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分開。若重啟此法案,美國大通銀行、花旗集團和美國銀行,及其他銀行將一分為二。
第二位角逐者,Bernie Sanders,佛蒙特州的無黨派參議員,自詡為民主社會主義者,也提出了類似的主張並列為競選政見第一順位,希望恢復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
這兩位競逐者都利用且激化了麻州參議員Elizabeth Warren對超級銀行的批判,Elizabeth Warren指出這些銀行獲得更多美國資產,比金融危機發生前還要多更多。
在左翼高度關注金融議題的同時,民粹主義者的訴求也被凸顯,前德州州長Rick Perry,也附和恢復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在他為候選人資格爭取更多關注時。
上個月,希拉蕊第一次正式於演說提到經濟政策,一名觀眾激烈質問她是否支持恢復1933銀行法。希拉蕊當下並沒有回答,但之後表示該產業的問題不能只用一個新版的1933銀行法解決。
對希拉蕊來說,這個議題相當微妙,其一,1999年柯林頓任內終結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有些人譴責此舉鼓勵金融業整併,且最終導致2008年需要政府出手紓困。其二,希拉蕊意識到金融業的力量和影響力已是一個重大議題。在她的第一場經濟政策演說時提到,「大到不能倒」仍舊是一個太大的問題。
不過,更重要的是她聘請了 Gary Gensler,作為她的競選財政顧問。Gensler以打擊華爾街聞名,特別是與參議員 Warren 同一陣線,當他擔任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主委時。上個月,他在一封為希拉蕊募款信上,強調希拉蕊在「華爾街深度改革」以及起訴金融業不法行為的決心,但是,並未說明要如何做到。歐巴馬政府已開始起訴不法行為,像是通過強制銀行減少交易和持有風險資產的法規。希拉蕊的政見承認這項轉變已經有效果且不會導致金融業大改組。
希拉蕊最具體的政見,是提高投資者過去六年內持有資產的資本利得稅率。例如,一富裕的投機者賣掉他持有兩年的股票,他就必須為任一所得繳39.6%稅率的稅,這也是課徵一般收入的最高稅率。現行法規對持有超過一年的最高資本利得的稅率是20%,是一般收入稅率的一半。
因在擔任紐約參議員時與華爾街培養了密切關係,希拉蕊進一步說明這個政策,是她為了終結大投資者強加在美國企業的短期獲利的壓力,同理,希拉蕊股吹制定法規,鼓勵公司將營利與員工和投資者分享。
稅制政策中心的共同總監William Gale說,希拉蕊提出的稅改政見,將縮小減稅政策,並增加富人繳的稅收。不過,這個政策本身並不會讓華爾街有多大的改變。許多具影響力的投資者持有的是退休金和捐贈,這些並不用付資本利得稅。對那些繳稅的人來說,Gale指出,那些巨大且特別重要的私募股權基金很少投入短期交易,通常他們都會長期持有投資超過5年,因此不會受到改革的影響。
希拉蕊和其民主黨競逐者也探討,如何確認靠著複雜電腦程式進行極度短期投資者或高頻率交易者的政策。不像 Sanders和 O’Malley,希拉蕊還沒提出金融交易稅---在歐洲廣泛使用,包含倫敦,這可能限制快速交易。不過,她對此採取開放態度,可以從她在七月末於紐約的演說中得知,她將會有更多的政見來「遏止華爾街過度的風險」!
希拉蕊以短期獲利者為打擊對象,不太可能分化來自金融界的多數贊助者。她的政見來自金融界強調改革的大老們提議,包含Warren E. Buffett、黑石的CEO Laurence D. Fink,他們長期抱怨固定的季度財務結果是以長期投資和經濟成長為代價。有鑑於希拉蕊目前的政見,即便是支持共和黨的華爾街執行長們也很難將她當成敵人。她也盡量避免使用對立的言論,像是肥貓銀行家,這句話讓歐巴馬在金融界樹敵。
某位與共和黨有政治連結的華爾街執行長匿名表示,「整體而言,資深銀行人員認為她不會對我們太過嚴厲。」但是,產業分析師們對希拉蕊保持警戒,以防她有任何變調,有鑑於過去六年間金融界對共和黨候選人多變的支持風向。目前為止,希拉蕊從大銀行收到的獻金也只比共和黨的Jeb Bush少一點,她較依賴主動積極的政治行動委員會。
Bush,在金融風暴之前是雷曼兄弟和巴克萊的顧問,現在似乎是華爾街共和黨中最受喜愛的候選人,他極力避免提到金融界,雖然他也批評Dodd Frank 法案讓大銀行變得更大,但是共和黨員 Marco Rubio 和 Scott Walker 更誇張,他們要求將完全廢除Dodd Frank 法案。
不過,沒有一位共和黨候選人透露出想與華爾街為伍,就像Rubio和Walker 解釋Dodd Frank 法案已經對小銀行造成傷害,所以他們反對這個法案,這個論點也對大銀行有效,因為此法施行後果多由他們承擔了。
雖然許多勞工階級的共和黨員們普遍不信任華爾街,共和黨顧問McDonald認為支持商業的氛圍對多數共和黨投票者來說,將會在初選時侷限他們對大銀行的攻擊。但是,這一套說法對民主黨就無效了,這對希拉蕊是個挑戰,「在面對這些議題時,如何面對想聽到某種憤怒的人們,將會是她的挑戰和侷限」
(參考資料和來源:the New York Times)